[編號08的山林北怪記者 台北報導]
在楊勇緯拿到柔道奧運銀牌後,多了一個「明星」的公開人物身分,至今廣告代言演講不斷,甚至也在線上解答柔道問題,就連他柔道老師劉文等在參賽世壯運,楊勇緯當劉老師的教練時,觀眾的焦點還是在楊勇緯這個配角身上。
不過本次講座中,他說自己也是會吃滷肉飯的平常人,所以小編為了企圖吸引同時有著「平常人身分」的楊勇緯會點進來看,一定要選用不同其他訪談的內容才行(不過想想還是寫完寄本文給他的經紀人好了,畢竟很難得跟奧運銀牌這樣聯絡)。
於是小編想到楊勇緯說過「台灣的柔道選手各條件都不輸外國選手,只輸在心理素質」,那為何他可以經過奧運和世錦賽挑選,逃離「台灣選手魔咒」?
於是本參訪文便以〈頂級運動員的心理素質〉的角度,把講座內容寫在各心理素質面向中,深度探索你所不知道的楊勇緯!
《楊勇緯小檔案》
📍排灣族名字:Drangadrang
📍出生年份:1997年
📍求學過程:后里國小→后里國中→新民高中柔道隊→台體
📍柔道得意技:雙臂過肩摔&後三角勒
📍碩士論文(劉文等指導):男子優秀柔道運動員體組成測量結果之應用–以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銀牌選手楊勇緯為例
【現場的觀眾 vs. 柔道耳】
小編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次楊勇緯講座 — 《柔道人生:從運動中學到的事》,地點位於北車外圍區域的北青(台北市青年局),在北青入口就可以看到有柔道身材的人、還有人拿著剛好可以裝下柔道衣容量的背包、還有穿著柔道國手限定的 T-shirt,當然也有疑似爸媽帶著讀柔道體育班的小孩過來,就知道本次聽眾不簡單。
既然氣氛這麼柔道風,小編啟動 〈AI 柔道耳辨識系統〉,不再觀察人臉美醜和肌肉大小,只看你是否具備柔道耳,於是便略過有威武氣勢卻沒有柔道耳的壯漢,聚焦在斯文無鬥性帥哥的柔道耳。
現場有位目前就讀國二的〈廢棒哥〉,他是角力和柔道雙棲選手,他就跟小編炫耀著他有規模不大的柔道耳,為了提高他在柔道場的虛榮心,他正在研究如何強力揉耳朵,才能長出漂亮的花椰菜。此時小編有著和一般人不一樣的實戰評價系統,這「慧眼識柔道耳」的眼力讓小編不容易在街頭快打時踢到鐵板。
(國小聽眾邊聽講座邊寫作業)
廢棒哥身旁的(劇透哥)號稱是看遍所有楊勇緯訪談的鐵粉,不斷跟廢棒哥劇透接下來會講甚麼,不過廢棒哥一下子問他接下來講甚麼,然後又改口說不要聽,搞得我比柔道的亂取還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小編看到第一排的國小聽眾,真的是事業做很大,都可以邊聽講座邊寫作業,哪個老師趕快來打100分!
【拿牌企圖心】
楊勇緯演講中提到在國小的首戰落敗後,因為「不喜歡輸的感覺」就懂得回去苦練,他也把贏他的選手名字寫在書桌下,一般人只會釘釘子唸咒下降頭(所以你只能當師公,人家卻可以打奧運),楊勇緯卻是思考下次如何打敗他,如此將信心不斷每日儲蓄著,讓下次對上時現提必勝的決心。
不過楊勇緯寫了一大堆選手名字的書桌,是否被多拉ㄟ夢撿回去給大雄了,不然他的抽屜一開為何可以裝了很多人呢?
這「不喜歡輸」的強烈拿牌企圖心,一直陪著他的征戰人生,楊勇緯在賽場上只想「要贏他」這一件事,他說會「瘋狂進攻,不給對手任何機會」。
《文獻》企圖心對心理素質的強韌性,有著直接的關係。
(高藤直壽是超有名的日本柔道名人,練柔道的都知道)
【受傷和日常管理】
楊勇緯從國小拿金牌拿到國二,在國三的賽前雖然有嚴重腰傷,卻仍堅信〈柔道酬勤〉絲毫沒去減少訓練量,最後仍因腰傷影響只拿銀牌告終。
此事讓楊勇緯知道就算身體是最佳方程式也有他的限制式的,因此這件事情讓他在日後比起一般選手更加地注意受傷的管理,像是他在高一遇到一樣情形就馬上改變作法,聽從教練意見讓身體好好休息,在平時只做連攻法不對摔,這反而讓他能迅速恢復,能在賽前加把勁贏得比賽。
這受傷管理的注重如同無敵鐵金鋼加上別人沒有的大翅膀,往全能型選手之路邁進。反觀很多選手習慣帶傷逞強練習,常常是新舊傷前後累積夾雜著,這「好像傷永遠不會好的感覺」常常在心中衍生出長期的沮喪。
《文獻》受傷將弱化訓練效果和備賽積極性。
同時楊勇緯也很自律的注意營養均衡和睡眠充足,他認為這些平時要素都會造成賽場上的影響,楊勇緯曾自述這部分自己甚至比教練還龜毛,教練已經不需要去叮囑他甚麼了。
《文獻》〈睡眠充足與否〉同時和〈體力〉與〈主觀自覺疲累度〉有關,這都是影響心理素質的間接要素。
《文獻》減重太過會導致易怒和憂鬱的情緒(楊勇緯都只保持2-3公斤誤差)
【自他共榮精神】
台體時期曾孤身一人到日本的大學移地訓練,由於那邊可以對摔的各類選手眾多,所以各種攻擊模式都很齊全,再次讓技巧更加成熟。
楊勇緯在之後的各個世界級比賽,也慢慢淬鍊出極佳的心理堅韌性,使他能快速從上一場失敗中恢復,讓下一場硬仗仍可以展現高度自信和專注度。
《文獻》心理堅韌性是面臨高強度比賽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(飯堆到尖出來快要雪"崩" kuzushi,很容易被柔道家破勢喔)
【運動倦怠】
漫長的體育班求學路程,很多選手多會面臨比賽壓力、成就感低、日復一日的訓練下難免產生倦怠,剛好在講座後的 Q&A 時間時的發問者,他就是本文初提到的柔道耳帥哥(他居然是WWE的練習者,小編覺得就算按劇本演也必能使勁揉出柔道耳),剛好他也問到運動倦怠方面的問題。
楊勇緯回應他就提到自己面對運動倦怠的方式,是會在柔道外找出自己喜歡的事情,像打網球或是露營等轉移注意力,而在訓練時會去找出今天想要達成的小目標(像是想加強甚麼技巧或是學新技術),不讓運動倦怠心理使今天白過,這會有期待明天到來的動力。
《文獻》休閒活動能充分讓競技型選手釋放壓力、增加運動表現。
(圖是在台中興中街的柔道館,本網誌有參訪過喔)
楊勇緯曾在其他訪談提到今天對摔時哪一招摔成功,我會一直記著這個摔的感覺並且把這想法放大,而今天講座他更是把這觀念應用在其事情上,這真是運動選手切身需要的方法,其實上一段他所提到的在訓練時設定小成就,也是很好強化自信心的很好方式喔!
《文獻》運動倦怠的解法:多參加模擬比賽、轉移注意、處理壓力源。
《文獻》運動倦怠易受傷和導致運動壽命終結。
【Q&A之小編訪問】
其實在講座前小編就準備好 Q&A 的問題,而且為了發問舉手比別人快,還花了好一些時間勤練柔道搶手(有人研究說搶手比拳擊出拳快,所以練拳擊沒幫助我跟你講),而且我的搶手還有外加功能,因為我多練了(如何解十字固)以避免有人趁我舉手時做我十字固,畢竟在 Q&A 發問的世界是很殘酷的,總之我一定要讓奧運銀牌讚嘆我勤練的柔道搶手。
《問題一》在訓練時,若有因怕受傷而無法發揮積極度,該如何改善?
*楊勇緯:「技術必須練到純熟到成為身體記憶,這在實際使用時已是極低受傷風險,使用不純熟技術時的第一個想法是(我是否會被對手反摔),而非受傷」。
《問題二》比賽中若遇到的對手出乎意外的強(蠻力大或高技巧),可能心生膽怯,該如何保持企圖心
*楊勇緯:「每個對手型態不同,所以移地訓練很重要,比賽時才能充分掌握各種狀況,若現場才碰到不熟悉模式的對手,就已經太慢了」。
【後記】
最後楊勇緯跟現場將近百人的聽眾一起合照,就不開放單獨合照了,廢棒哥和他同學中山哥都特地帶柔道衣要來給楊勇緯簽名,也都只能哭哭掰掰了。
楊勇緯為大家所知的是他使用九宮格法管理運動生涯,小編今日也嘗試用九宮格整理參訪內容,棒棒吧!
之後小編看到Youtube上某正念老師到國訓中心教學時,楊勇緯有因此做了正念訓練,而在一篇文字報導中楊勇緯也很推崇正念思維,像是:專注當下的呼吸、專注本場比賽(不管前場和下場比賽)、思考應該做些什麼事情、不被多餘的情緒所綁架。
這頂級選手的養成模式,令小編想到似乎依循老子的〈無為〉哲學:在平時「習技日益」,在賽場的心智鍛鍊是「損之又損」,既「以武入心」卻又「以心精武」!